HCI 超融合基礎架構的優勢

超融合架構於2016年開始發展,現在估計快超出SAN了,首先先對比一下超融合架構和傳統架構。

傳統架構和HCI 對比
傳統架構和HCI 對比

上圖來自SANFOR ,對比傳統SAN 架構,首先說一下傳統的SAN架構,需要專業的交換機(SWITCH),獨立的服務器還有軟件管理,控制器,集中性的儲存設備。而超融合架構只需要X86型的服務器和交換機。做一個表格進行對比會比較清晰

項目 傳統 超融合架構
網絡設備 劃分Zone等操作,一般用光纖等專業設備 簡易網絡,可以用以太網10G
RAID RAID 5、6 節點,無需RAID
RAID 初始化 需要,大容量初始化也許需要幾天,修復也需要時間 無需初始化
硬盤故障 更換硬盤,初始化,更換RAID控制器,需要全盤修復 自動修復節點,只修復已經寫入的數據
擴展容量 複雜,手動,需要加RAID 簡易操作添加節點,容量池
儲存架構 集中儲存 分散性儲存
恢復速度 取決於硬盤讀取速度,一般就是100M左右 取決於節點數量,一個節點100M
硬件要求 鎖定某些廠商 X86服務器,彈性大,可以選擇的服務器多
空間要求 大約20U 約10U 左右
成本 幾乎配套勢購買,成本較高 根據需求購買,可以後續添加,成本可以控制
耗能 機器多,耗能也大 機器少,耗能是SAN 60%左右
部署時間 估計一星期 一兩天完成
硬件維護平台 多個平台 一個平台

待續。。。

HCI 超融合基礎架構

最近做預算,原本打算想把普通的vm服務器升級上SAN,不過想了想這SAN其實已經是好多年前的技術,現在應該也換新了吧,上網找了一下,原來在2016年已經出現了vSan 和HCI,而且HCI 今年越來越多,看來科技已經跑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的確,自從『雲』端概念起,虛擬化服務就已經普及,所以對設備的要求和虛擬化操作也成熟了。

閱讀了很多資料,具體了解不多,可以從維基百科和百度那去看看HCI 超融合基礎架構(百度)(維基百科)。簡單理解,首先這個架構已經包含了儲存、運算、網絡等基礎設備。一般我們走虛擬化都會想首先有1臺控制器作為主機,然後一台儲存的服務器可以存放虛擬系統,最後他們用光纖網絡連接起來。這個是傳統結構,而HCI就是把這些基礎設備融合在一起。而HCI 一般都有一個管理平台,可以建立虛擬機,或者就是管理這些設備叢集。

HCI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技術難度,減少成本和管理難度,比較適合中小型企業。當然我也沒看到實體機,也體驗過,也不知道究竟怎麼入門,目前還沒有機會入門。

主要看到它幾個比較好的優點,

首先是分散性儲存,也就是你可以隨時增加節點,進行擴充,相對於SAN 集中在一台儲存的服務器,分散性的風險比較小。X86型服務器,普及型的服務器,性價比高,也不用什麼光纖交換機,假如你有10G網卡應該是可以的。叢集之間的服務器可以相互備份,因此減少失敗的機會。IT 大頭例如google, facebook 們都基本換了HCI,因此你可以看到它一定有更大的好處,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上的難度,對比傳統的架構,你需要去了解服務器,交換機,備份,儲存器大小之類的東西,如何去擴展,而HCI 集中性的管理平台,橫向擴展,添加大小就是增加節點,資源監控也是在軟件平台上觀看,也許對於小型企業這一點還是比較重要,因為沒有多少小型企業有那麼多專業的工程師去維護服務器。

待續

有時間慢慢研究,參考資料:

1.青雲

2.smartx

3.更換HCI的理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