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眾取寵

昨晚看黃子華嘩眾取寵,很好笑,兩小時的棟篤笑,笑著思考。

雖然已經是2009年的片,2009年的事,但聽起來還是印象深刻,例如飛機場啊嬸,在都市社會真的會令人嘆為觀止!

當然還有一些微言帶過的娛樂圈『偷窺』事件,色情醜聞。特別留意了黃子華說的網絡分享,也就是有鎖的日記時代。但聽那段不是那麼贊同,其實日記記了做什麼?也就是給自己看吧,回看過去,總會發現自己幼稚的時候,現在取而代之的是網絡日誌,只是大家不再把東西收藏起來,給大家看看罷了,可能是分享,可能是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也可能想出名…不過這種網絡日誌和自己的日記有個不同之處,就是你要為你所作附上一些責任(當有事發生的時候)。

笑了兩小時,繼續看人在囧途,簡單的兩個男主角,好好笑的一集搞笑電影,內容就是一個要回長沙過年的老闆,一個去長沙討債的工人,有些情景很現實呢,特別是坐飛機那一幕,另我想起第一次坐飛機時的情景。

星期六就如此開心度過。

糾纏

剛入職還是兩個月的事,今日開始過得平靜,最近漸漸變得很煩,煩不是工作的煩,而是人的煩。上班不久已經接到幾個任職保險的朋友來電,上班兩月後接到就更多,那些不太熟悉的人都打來了,我成日在苦惱他們總是不了解我。

身邊都有朋友做保險,基金,但是來兜售我的卻不是他們,就就是神奇之處。我明白新人剛出來做保險,基金有壓力,但是做事也應該有點良心。我有時間有興趣我就與他們傾談,但認識一個朋友,懂多點知識,不過最近的一些有點不同,真的是跑單的傢伙!

打一份工,除金錢還要講良心,我明白新人開單難,但不代表朋友單易開,假如你是我朋友,又是做相關行業,希望你參考以下意見

新人應向朋友下手,不應向朋友開刀

新入行人際網絡當然是以前的同學,身邊朋友,向他們下手很正常,但絕不是開刀。有何不同呢?朋友下手是不期望成功,但你要做足準備,以朋友利益為依歸,朋友對你很重要,就算你有些犯錯朋友都可以指出。不應是見到同學朋友就是雙眼發亮,一味說適合他,要買,保障他之類的話,一切應該給他個參考,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對你的朋友認識幾多呢?

很久不見,一見就明白你所有需要?這樣的人少見吧。不要拋出一大堆的問卷來了解你的朋友?其實把問卷套入聊天中不是更好嗎?假如聊幾句已經知道對方有什麼背景(冇錢!買曬!),你那問卷有何用呢?再做不是浪費時間嗎?

在趕單的同時,你有增加相關知識嗎?假如一個叫人買基金的人,跟你說他不懂股票,你能心安嗎?

各行都各行苦處,不過我之前的朋友不找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了解我,我有需要,自然就會找他們,平時聚會也會聊幾句交換一下最新信息,互相了解一下所處位置。

我不怕和別人聚會,聚會是一次學習機會,大家樂意參與,不過過度打來約我,那就是糾纏了,你懂嗎?

唉…銀行賬戶已經只有四位數字…冇錢途還來找我…我已經灰到爆

第一份全職

自四月份辭職後,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就算是大學的最後一次考試,也沒像中七那時的勤奮。辭職,養豬的日子開始了。
五月份我就開始了漫長的『暑假』,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暑假,因為已經申請畢業了,一心想著去哪旅行,去哪裡輕鬆下。這兩年來,雖然有去一些地方旅行,但時間總是不長,白天讀書晚上工作的日子讓身體削弱了很多,雖然賺的錢不多,但總算大學的日子靠自己過去了,也沒欠下債務,省吃儉用存下的一點錢就想在這最後一個假期留下最深刻印象。
本來選擇去歐洲,可是外語不行,又沒人陪去,這麼大的人還沒飛出亞洲,因此把年頭轉向我中五就想去的地方——西藏。在無聊中我找到了羅俊超同學,我中學的同學,雖然不是很熟,不過我們興趣一致,喜歡拍照,也想去西藏,於是我們定下了日子,在8月份遊西藏。
由西藏到四川,再回港一共經歷了23天,回來後的我沒怎麼休息,找工作了,有不少朋友介紹,最後選了一份中學工作,雖然工資不算高,但是假期還是比較多的,工作量也不算大,入職第一份工作還算可以,老爸也一直叫我繼續進修,總叫我不用擔心他的病,繼續讀碩士。讀書不是問題,但是剛畢業的人,總覺得內在一種空虛和失落,是離開西藏造成的,還是自己在逃避呢?
『為什麼而活著』目前的我只有家人朋友,還談不上理想,因為小時候總不明白理想是什麼,一直都沒去想過,一直正常的過著生活。我做上這份工作,最多人問我一個問題就是『你想教書嗎?』,我的答案都一一否定。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但內心就是直接跳出了個答案,也許我太害怕那些學生了,總覺得他們問題好多,也覺得老師們太勤奮了。
未來的一年裡我能學些什麼呢?拿一份工資好嗎?發呆上一年好嗎?不清楚,不過自去完西藏後,我對身邊發生事看得比以前還開,總覺得發生的一切都有他的緣故,以後就會明白的,所以我在等待著未來。
藉口,打來自我安慰罷了,但願父母身體健康。

城市,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2010年的中國其中一件大事可以說是上海的世博,全中國鬧得熱烘烘的,農民們也開始知道,這世博不是世界花卉博覽會,而是世界博覽會。世博一開始,全世界媒體已經唱通天,評好評壞就要看哪家媒體,事實如何當然要親自體驗,於是參加了校友會大專團,親身見證世博。

2009年年尾我到過上海一次,也是第一次到上海,當時的上海正在趕世博,大興土木的整理市容,擴建交通設施等,將近一年後再次訪問,有些不同的感受。知道一點點上海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本地土生土長居民很少,上海如此繁華也不是上海人自己創造的,外來的居民建造的城市,複雜的人口,不同的文化。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這次世博的主題,也許外來的居民也是帶著這個目標來到上海發展,但這次主題的“生活”顯然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一個生活環境,氛圍的改善。

其實很想了解多一些“城市”,多一些“生活”的意思,但世博滿足不了這個意願,很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雖說是博覽,卻不能看,每次排隊幾小時看一個館,能看多少,能理解多少呢?幾十萬同胞們,他們如何感受呢?在上海的日子,世博的日子,這城市能為你帶來美好的回憶嗎?我的體會只有深刻的,也許我被強大的競爭力嚇壞了。

沒能進場,只好外圍參觀,香港某些傳媒的劣評,例如插隊,骯髒的飲水器,垃圾滿地,其實並不多見,複雜的人口,有幾個也正常的,我們也不能否認香港沒有,有了,就讓我們認識一下世博的未來城市概念能改善生活,也許很多劣評也應該加入未來發展的綱要裡面,這就是人民的自身素質。這是一個發展相當重要的環節,但在移民城市的上海,這是薄弱的一項,但我可以肯定地說,這種世界級的博覽會是對文化和人民素質的一種衝擊,國際的壓力,可以見到自己的不足。

這次是綠色的世博,親身的體驗告訴我,這世博並不是很綠色。高溫的天氣,為了降溫,周圍的噴著水氣降溫,頭上的太陽就讓它慢慢散發熱量,可能美觀的關係,太陽能好像派不上場。也許美觀,高科技是環保的剋星,每個館都設置了很多高科技,超大的顯示器,立體效果,這些將來在生活都能感受到,對,物質生活又美好了。但生活不僅只有物質,我們周圍的環境,信息的接收不是高科技才能吸引人。到達世博,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有效利用周圍的環境資源讓現場的人過的更美好。城市的氣溫在不停的上升,以後如何解決周圍環境氣溫過高的問題將會是一道難題。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在改善,我們祖國的城市如何讓人感到綠色呢?在法國館裡面,綠色的植物和通風系統,溫度下降了不少,植被和植物對環境降溫很重要,面對著迅速發展的城市,農田的退縮,世博是讓房地產更蓬勃,還是讓植被還原,有待我們去見證。但我已經體會到天台花園對降溫的好處,假如世博里的每條街道,每個排隊的帳篷頂都是植被,再加上通風系統,也許比那噴水更見效,世博也更綠色。

城市要讓生活過的更美好,首先要解決生活周邊的問題,一次世博當然無法解決,但假如能引起人的反思還不錯,我相信問題比美好來得更早,問題一日未解決,我們只能繼續思考和努力,知足常樂減少環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