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難得的好天氣,溫度不太熱,但天空 很晴朗,帶著薄薄的白雲,在夕陽的照射下,天空帶上了晚霞,晚霞的天空很美,我真想能夠立刻飛到天邊去,把那剎時的風光記憶下來。
一個人站在街上,相機能自動對焦,但除下眼鏡的我,看到畫面有另一番的特色,手動拍了張,近視的世界,看到的是正常看不到的東西。
富爺點點滴滴
這是九月十號的事了,前一陣子自己太累,太忙沒有時間更新,是仁兄提起我才想起來。地點定在荃灣城門水塘,以前去那只會是遠足時路過,環境還算可以,很寧靜,不過那天天氣很悶熱,很不幸的我睡到糊里糊涂穿著一身黑色就跑了過去,而且忘記了帶電,帶卡,更嚴重是忘記帶水,好在坐車時買了包飲料,午飯都沒吃。拍到天黑,感覺還可以。
這次外攝我帶上了仁兄,也許這是他第一次看外攝吧,本以為他會覺得悶,好在這家伙去哪都哪麼投入地玩,而且還拍了幾張照片,還算不錯,不過手汗大,下次要準備手套給他,相機很怕水。
環境不錯,不過感覺上總覺得差了點甚麼,也許是道具吧,自己覺得比較單調了些,也許是缺了點氣氛,可能對得景色多的我,突然拍攝人物不太習慣吧。接下來還是儲錢買鏡頭吧,試了50 mm 和60 mm micro ,感覺很不錯,再加上12-24mm,就完美了,不過差不多要一萬多,努力賺錢吧。
開學了,日子漸漸變得累了。
可能是活動的關係,總覺得放心不下,加上對成員的陌生,真的很難找到人來幫一把,我也想找人幫,但我不知道有甚麼可以交給他們做,因為很多東西都沒有一個步驟去做,我在想,這次已經是第三次了,為何文件還是那麼凌亂?難道這就是香島的風格?出去工作後,整理,公整可以說是個人的最大得益,感覺以前的習慣太亂了,工作的日子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散漫。也許是要有人帶頭去整理一下,我也不希望後人埋怨前人的情況出現。
剛上大學時,我和朋友聊時說每個月要賺一千多才能夠滿足自己的開銷,結果一年過後,錢的數目是達到了,而且還多出了幾倍,但開銷問題並沒有解決。每月基本消費元來是二千,包括工作和供款,剩下的就是儲二千,給家庭一千。上班上學再上班,日子很累,家庭的狀況比想像中差了很多,只能見步走步。多2年就畢業了,到時會是甚麼世界呢?做這份無聊的工作,其實是打算自己能有時間增值自己,不過進度太慢了,自己的懶惰還沒能解決。
10月快到了,我很想休息一下,做一些自己興趣的事,補充一下精神和體力。9月過得很爛,就連朋友生日我也沒心情去理會,我知道自己沒有心情去做,所以就不做了,接下來還是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吧。
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蘇屋邨了,今日重游,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靜。其實這次去的目的是去探望這個將要拆除的屋邨,怎麼說自己也在這里住過一兩年,不多不少留了點感情。
可能有人不知道蘇屋邨是甚麼,那先介紹一下這個在香港算是古老的屋邨。蘇屋坐落於深水步長沙灣保安道,以前是木屋區,在1960年開始改建成屋邨。這邨的背山面海(想在看不到海了),環境清幽,就連樓的名字都以花草樹木起名,如杜鵑樓,百合樓,楓林樓,丁香樓等,名字非常有特色。而且蘇屋擁有最早期的Y字形樓,對上一代人來說,蘇屋算是高級的屋邨,不少名人都在這里住過,如許冠杰,黃家駒等。
我對蘇屋的印象,有好有壞。好的方面,蘇屋的居住環境可以說在香港是難以找到的寶地,加上建筑設計,住在蘇屋不用擔心曬不到太陽,不怕看不到樹木小鳥,早進邨里總令人心情平靜不少,聽著小鳥的叫聲,涼風陣陣,假如可以在樹下睡一下多好。我是有這樣想過,因為蘇屋不好的地方就是居住的地方很小,房間沒有甚麼間隔,基本上在蘇屋住我都是睡在沙發上。蘇屋一把年紀,房子也開始漏水,墻灰脫落,這東西很困擾生活。雖然有這些缺點,但還是覺得蘇屋是非常好住的地方,起碼睡一覺不怕被吵醒,早上起來可以聽聽小鳥叫聲,無聊可以下去樓下散步,公園打球,香港應該沒有這類型的屋邨了。
蘇屋很快就要拆了,很多居民都忙著搬遷,今天我就帶著相機,想把這地方留下一個記憶。
離開時,我選擇了走回家,以前的我沒有甚麼零用錢,所以省下車費就是零用錢,總在深水步和蘇屋來回步行,有時也走回學校,沿途的商店變化很大,也許這一區的人口老化已經很嚴重了,很多商場都沒有起色,戲院也關了,我在想十年後,深水步會是甚麼樣子,我還有沒有甚麼藉口在蘇屋和深水步之間來回的步行。